谁为企业安全管理培训锦上添花
众所周知,企业在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上步入到新阶段的里程碑是HSE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实施,它是企业能够真正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的保障。油田公司推行HSE管理体系的实践证明,这种新的管理体系能不能有效运作,关键在于其实施过程中能不能把体系的精神和灵魂深入到作业人员的心里面去,真正为他们所认同和接受。提高管理培训的实效就成了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经典管理理论(冰山)的适时运用可为培养作业人员的安全观、安全理念以及提高安全管理培训实效“锦上添花”。
一、冰山理论的起源
1895年,一部经典传世之作——《歇斯底里研究》问世,众所周知,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是其作者。在书中,精神病学之父弗洛伊德阐述了其著名的人格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超我、自我、本我。人的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了超我,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的体现,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化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既不能逾越社会道德的束缚又不能太压抑本我,在协调和平衡中使自我获得快乐和幸福。人格的“三我”是与人的意识层次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相对应的,而人的意识层次结构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好比人的意识层面(可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看不见的大部分藏在水下面;好比人的前意识 (不能瞬间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和潜意识 (也称无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等),而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行为的往往是人的前意识和潜意识,相比而言,潜意识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冰山理论也就由此诞生,并传承于世,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而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
二、管理学冰山理论
(一)隐性素质与显性素质
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的全部才能何尝不像一座冰山呢?据说,我们的外在表现(显性素质)即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占全部才能的八分之一,而看不到的(隐性素质)即潜在水下面的部分则占八分之七。就员工而言,显性素质对应的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隐性素质对应的是其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大方面。由此可见,优秀的职业化素质是由隐性素质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决定的,这就决定了管理者对其员工管理培训的重点和方向,即要重视以上三方面隐性素质的挖掘和开发,因为它不但具有员工素质的八分之七,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外在的八分之一(显性素质)。一般来说,学历证书、职业证书都是一个人显性素质的最好证明,或者是通过各种专业考试来验证。麻烦的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测试和衡量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隐性素质)究竟如何。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意识、态度、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也说明,对管理者而言,员工的优秀的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和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从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入手,不失为一良策。
(二)重在隐性素质
刚才我们谈到,职业化素质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显性素质,即一个人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二是隐性素质,即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想想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难道不是靠潜在水下面的大部分支撑着吗?类比过来,也就不难理解了,是什么在支撑一个人的外在行为,难道不是看不见的八分之七(隐性素质)吗?看得见的知识、技能自然容易被人力资源部门调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视的方面,相对来说这些素质比较容易被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很容易见成效,却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综合职业化素质。因为根子不在水上,而在水下面!水下面的问题没有解决,等于治标不治本。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应放在哪儿就不言而喻了。所以,企业管理培训的重点应该是员工隐性素质的挖掘和开发,而且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
希望企业管理培训能走出误区(普遍重视员工的显性素质培训,比如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而将重心转移到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方面的培训和培育方面来,因为企业员工职业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了员工自身聪明才智的发挥和施展。只有拥有高职业化素质团队的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